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就是关于怎么分辨贡茶真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怎么分辨贡茶真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假茶那么多 ,在古代卖假茶会怎样?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氏,几千年的传播发展 ,茶叶才成为了国饮 。东西一多,就会显得杂乱,市场越大 ,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东西就越多,这点适用于所有的东西 ,追根揭底,坏的不是东西,而是人心。
茶叶的真伪、产区和等级决定了自身的价值 ,从古至今,假茶 、次茶一直有,既然市场乱,那自然国家会管理 ,古时对于茶叶的检验也是十分严格的。
茶叶随着发展,制作工艺不断变化,对茶叶的形态、香气、外形 、茶色、茶味等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各朝各代的茶叶检验标准并不一样 。
唐代时陆羽的《茶经·三之造》有记载茶叶的分级和品质鉴别方法。将用七道工序制成的饼茶分为八个等级。“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意思就是饼茶从像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分为八个等级 。
宋代时斗茶极为盛行,各地茶种互相角逐,斗茶这项活动对于茶叶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在不断斗茶的过程形成了一套标准。
以武夷茶为例,《茶录》中记载:“茶色贵白……茶有真香……茶味主于甘滑。 ”对好茶的描述已经十分具体了,茶色、茶香、茶味均有标准 。
“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 ,故有青 、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视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滋润者为上 。既已末之 ,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 ,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根据干茶的茶色,便可以单独做一套等级区别。
既然对茶叶的质量有了明确的要求 ,宋朝针对假茶 、劣茶也有了严格的法律,公元979年,也就是太平兴国四年 ,有法规定“鬻(yù)伪茶一斤,杖一百,二十斤以上弃市” 。意思就是指假茶一斤 ,杖责一百下,如果超过二十斤,就是死刑。弃市的意思是在街头闹事对犯人进行死刑。
到了明朝,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明会典》中记载到 ,“凡买卖假茶,便按律科罪 。 ”刑罚非常严重。
清朝时,我国的茶叶开始外销 ,出口至外国。有很长一段时间,茶叶的出口金额占到了全国出口总值的60%之多。随着市场的扩大,利润的增加 ,很多茶商动了歪脑子,假茶、次茶开始泛滥,甚至被效仿 ,成了一种风气,大量次茶占据了好茶的市场,于是各个茶叶进口国陆续开始规定,颁布禁止假劣茶入境的法律规定 。假茶、次茶的出现和盛行 ,相关人员视而不见,使得我国茶叶的声誉大降,茶叶出口持续走低。
在社会上 ,各行各业许多假冒伪劣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不法行为严重的侵害了消费者的权利,而且扰乱了市场的秩序 ,严重违反了作为商家基本的道德原则。而早假因为在遥远的古代就开始盛行了,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假茶,在古代的生活中 ,人们又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古人打假,最早可以追溯到到周朝,而真正有关打假茶业的记载 ,是唐朝,在此之前,茶业并不是很流行,所以就给了那些不法之徒乘虚而入 ,当时人们对于茶叶的概念还是很模糊,很多人并不了解茶叶真正的样子 。在唐朝的时候,颁布的《关市令》中指出 ,各种市面上流通的物品,必须在每年的八月份拿到官府中检验,通过的才能在市面上销售。而在另一部唐朝的法律《唐朝疏议》中规定:如果有人销售的食品致人生病的话 ,要被判处一年,严重的话,要判死刑。我国著名的“茶圣”陆羽就生活在唐朝 。
到了宋朝时期 ,在《大观茶论》中记载:各地在验收贡茶时,负责的官员必须在现场泡茶,观察茶汤 、茶色、品尝茶味以及无杂质等 ,如若出现假冒伪劣,严惩不贷。
清朝时期,对茶业有了更加严格的管理,发现茶中参差杂质的要被充公。
在当下社会中 ,各种假冒伪劣的商品依然层出不穷,而且技术也越来越高明,让许多消费者上当 。要制造公平公正的商场时 ,不仅要求商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常识,还需要政府部门出台有力的措施,合理的规范市场秩序 ,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怎么分辨贡茶真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 ,希望介绍关于怎么分辨贡茶真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