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本茶道分茶勺礼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日本茶道分茶勺礼仪的解答 ,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什么是点茶?分茶?茶百戏?
分茶(茶百戏)要有点茶的基础, 图象的形成与点茶时茶汤的泡沫有密切的关系。 在点茶时 ,先要煎水。 随后将研细的抹茶放入茶盏,加入少许沸水,调成茶膏,接着再往碗中注入沸水 。 为了便于在注汤时控制好水流, 使落水点准确 ,不破坏茶面,于是古人发明了注汤的专用工具---茶瓶。茶瓶又叫银瓶,汤瓶, 执壶, 水注等。《大观茶论》关于瓶的描述:“瓶宜金银 ,小大之制,惟所裁给 。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 ,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 ,则茶面不破。 ”可见,茶瓶是嘴小而易于控制水流的器物,使注水时“汤有节而不滴沥” ,便于冲点 。 茶瓶注汤后为使抹茶与水交融成一体,需要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于是古人又发明了搅拌茶汤的工具---银梗, 竹策和茶筅等。 梅尧臣《以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银瓶煎汤银梗打 ,粟粒铺面人惊嗟(jiē) 。”说的是使用银质汤瓶煎汤,使用银质的梗棒击搅,使得茶汤的表面形成小米粒般的泡沫 。北宋前期的史料记载当时使用匙箸等工具击搅茶汤 ,如蔡襄在《茶录》中就介绍了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 ,建茶不取 。 ”宋代丁谓在《煎茶》诗中写道:“花随僧箸(zhù)破,云逐客瓯圆。”描述了使用竹策——筷子搅拌茶汤。由于使用银梗 、竹策等工具要使茶汤搅拌出泡沫较为费力,到了北宋末期又发明了 茶筅 。茶筅又称竹筅 ,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在《大观茶论》里有详细记载,并频繁出现在诗文里 ,南宋的《茶具图赞》甚至把它作为典型的搅拌工具加以收录,名之曰“竹副帅”。元代诗人谢宗可赞美茶筅的作品《茶筅》:“此君一节莹无暇,夜听松风漱玉华。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 。香凝翠发云生脚 ,湿满苍髯浪卷花 ”生动地描写了竹筅击拂时形成的景象。 茶筅的出现更容易搅拌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开辟了点茶的新时代,也为分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点茶
点茶是唐、宋代的一种煮茶方法。点茶是分茶的基础 ,所以点茶法的起始不会晚于五代 。点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 、自点(茶)、自品 ,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古时,点茶与点汤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 ,多见于宋人笔记,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已有考证,云:“今世官场 ,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 ,但用汤不用茶耳。”
二、分茶
分茶是古时候一种极为高雅的茶艺 ,被誉为水丹青,极具艺术价值。南宋诗人陆游曾作《临安春雨初霁》一首,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分茶在当时与琴 、棋、书艺并列,说明此为当时文人喜爱与习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分茶在宋代是玩得比较普遍的,因此在诗词中吟咏到“分茶”的颇多。杨万里有一首《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 ,记述他观看显上人玩分茶时的情景,十分详尽而生动 。茶水相遭,在兔毫盏的盏面上幻变出怪怪奇奇的画面来 ,有如淡雅的丹青,或似劲疾的草书。
三、茶百戏
茶百戏典出北宋陶谷《荈茗录》,其独特方法是采用注汤和茶勺搅动等方法使茶汤幻变图案,历史上盛于闽北武夷山一带 ,深受皇帝和大批文人推崇。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 、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到了宋代 ,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 、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 、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
特别注明:茶百戏不同于现代的咖啡拉花 ,咖啡拉花是用咖啡和奶沫或者奶脂用颜色叠加的手法做出的图形工艺,而茶百戏所用的只有茶水本身,技艺更为复杂、难度更高 。
到此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本茶道分茶勺礼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本茶道分茶勺礼仪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