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国茶叶出口价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民国茶叶出口价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时,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
大家在看电视的时候应该都有注意到,民国时期的银元是非常受欢迎的。小编第一次看到银元的时候,还以为它和我们今天的硬币差不多,但是在看到那些人面对银元时的反应,才明白过来那个时候的银元要今天的硬币值钱的多。那么,当时的银元如果放在今天的话,大概相当于多少钱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大洋的由来。比较留心的小伙伴,在看电视的时候应该可以注意到,那时候的银元有着不同的名称,比如说大洋和现洋,这两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先来说一下大洋。大洋其实不是我国铸造的银币,而是从欧洲等地流传到我国的。那个时候我国正在积极地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所以都决觉得欧洲的银币是一个稀罕物,价值也比较高;而现洋是后来我国在受到欧洲银币的启发之后,自己制作出来的银币。
在民国时期的银币当中,影响力最大的就属于袁大头了,也就是上面刻着袁世凯的头像的银币,它是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统一发行的银币。因为这套银币的影响力非常大,所以后来即使袁世凯已经死了,它依然在继续流行。
按照当时的经济水平来说,一枚袁大头可以买到八斤猪肉,三十斤的大米以及十尺棉布,这要是放在现代的话,差不多就将近200块钱了。再来看当月平均的工资水平,中学的教师每个月月薪在七八十元上下,校长的月薪在一百到一百六十元之间不等。可见在那个时候,一枚袁大头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我们经常会在民国电视剧中看到人们用几文钱或者大洋来买东西,那到底民国的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呢?
民国时期以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统一发行银元,这些银元也被成为“大洋”。1914年民国确立了银本位货币制度,一枚银元是壹圆。如今流传最广的银元是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也被称为“袁大头”或者“大头洋”。除了壹圆的银币,还有角币。一元等于十角等于一百分等于1000厘,一文钱等于一个铜板。
民国初期,5个银圆就可以买到一头水牛,一个银圆可以买到一担米。据现在的物价来看,民国初期一块银圆相当于现在的200多元人民币。
1926年-1936的上海,大米的平均市价大概在每市石10.2银元,也就是说1银元能购买16斤大米;猪肉当时每斤2角-2角3分钱,一银元可以买到4-5斤的猪肉。当时的棉布1银圆可以买6尺,白糖每斤1角5分钱左右,植物油2角每斤,食盐每斤3分-5分。折合成现在的物价来看,基本上一块大洋等于人民币30元-50元之间,
到了30年代的北平一块银元可以请一顿涮羊肉,或者在上海两个人的西餐套餐;能够买20个人的公园门票,10个人的电影票;一份报纸需要3分钱,整月订阅需要1块银圆。那时上海的物价比北平的物价大约高出10%-20%,所以上海的物价要高一些。
民国初期,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师一职,一月工资是300大洋;普通工人的工资是5~10个大洋;毛泽在做图书管理员时是一月5大洋。
考虑到当时处于战争时期,通货膨胀严重,食品供不应求价格普遍较高。由此可以看出一块大洋等同于人民币150元~200元。
民国时期,一个大洋能换到120-180枚铜元。当时的一个铜元也就是一文钱可以做很多事,可以买到大饼油条各一份、糖八到十颗、梨子一两个、马蹄二串。五分钱能买到一份报纸、四个铜板能买一碗带肉的面条、两铜元一瓶汽水。
由此可以推算出,民国时期一个铜板的价值平均相当于如今的1元-2元之间,但这也要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古代人们使用的钱,多是金银、铜钱或者银票,而近代的民国时期,最出名的就是“大洋”,也就是银元,而不同时期的银元,其真正的购买力都是不同的。
除了根据时间不同有所差异,当时的大洋价值,还会根据其具体成色有所不同,因为那时候的大洋可不止一种,很多军阀都会发行自己的银元,这要具体区分。
北洋时期,按照当时的记载,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能够购买至少22公斤的中等大米,如果按照现在的大米价格进行折算,一块大洋至少就是一百五十元的样子。
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还是非常高的,20年代初北京大学刚入职的教授,每个月吃学校最好的套餐,月花销也不超过九个大洋,六七个人吃涮羊肉吃到撑,也才一个大洋。
民国时期,一位大学的正教授,每个月的月薪是三百到四百大洋之间,普通教授的月薪则在两百到三百大洋之间,1918年茅盾第一本畅销书给他带来的稿费就有四百块大洋。
那时候的学者等知识分子,是绝对的高收入群体,相较于他们丰厚的收入,当时的物价实在是低廉得很,所以有文化的人,那时候通常都过得相当不错。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很混乱,整个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物价非常不稳定,各地物价也不一而足,非要估算购买力的话,我们就用民国时期发展相对稳定的“黄金十年”上海的生活水平做一个比较。
1926年—1936年间,上海白米一个银元能买16斤,猪肉4—5斤。以现在大米三元一斤算,折合人民币48元,以现在猪肉15一斤计算,折合人民币60—75元。
如果我们简单的用基础食品来推算,那一个银元在当时的购买力是被大大低估了的。所以我们要再通过其他方面来看一个银元的购买力,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数字。
胡适在任职北京大学文科教授的时候,他的一个月生活费为8块银元(包括洗漱等日常用品,结交请客等),他在校外租房每个月为六个大洋,而食堂的包月伙食每月5.6元,一个实习医生一个人吃穿用度只需三个银元。这样算下来,按北京现在的生活水平,一个北大教授一个月生活用度怎么也得一万左右吧,北大附近租一套房怎么也得五千左右吧,一个实习生在北京一个月的正常开销三四千怎么也是要的。这样综合算下来,一个银元的消费力折合人民币一千多点也在清理之中,要不然也不会有一个银元可以请几个人搓一顿涮羊肉了的消费记录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土地的价格,在内地落后地区,三四块大洋就可以买一晌地(相当于3亩),可以肯定,这地只会在城镇附近,换成现在,好家伙,你在三线城市周边买三亩地没有大几十万怕是买不下来吧(还得有关系)。这一块大样能换算成现在多少钱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是明白人。
最后再比较下奢侈品,民国时期,赵四小姐买了一只翡翠镯子花了八百大洋,现在这样的满绿的镯子怎么也得几百万,张伯驹花了四万大洋买下《平复帖》,现在是国宝,无价。
之所以举了上面的这些例子,是要说明一个问题,单纯的用基本的必须食品来换算古代货币值现在多少钱是极不科学的,很多专家用一种东西来换算而且信誓旦旦的说古代钱币值现在多少多少钱,我都觉得可笑。不过我们从民国的米价和肉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米和肉这些基本生活元素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十分值钱的,那时候的米和肉的价值是现在的十倍不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个时候很多人吃不饱沦为乞丐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民国时期一文钱到底有多大购买力吧。
民国时期并没有发行一文铜板,一文的铜钱也停止铸造,最低面额的铜板为十文,各省皆有铸造,样式各异,以湖南、四川铸造量最为庞大,基本上各省都有流通。
我们不妨以报纸的价格来换算,当时一份报纸为三分钱(各地基本一致),而一个十文铜板可以购买两份。一个银元为100分,也就是说一块银元约等于铜板180—190个铜板,也就是1800—1900文。
而一文当时的购买力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不妨看看鲁迅老先生写的《孔乙己》,从中一窥端倪:“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篇文章鲁迅写于1918年冬,而当时的鲁迅已经37岁,而这篇文章是记叙他十五岁的事情,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发生年代大概在1900年前后,当时用的是铜钱,而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就能买到一碗酒、一碟茴香豆,即使到了1920年,想必也不会涨了多少,我们就以这个例子来换算吧。到如今,一碗酒至少得五两,用最便宜的散酒计算也得二十左右一斤,这一碗酒差不多是十块钱,一碟茴香豆单买也得两块钱吧,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参考价,一文相当于现在的一元钱左右。
写了这么多,可以说古今钱币价值换算就是一笔糊涂账,就说银元吧,有人说值几十,有人说值几百。其实我说吧,这都是闲的蛋疼,替古人担忧,较真,你就输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国茶叶出口价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国茶叶出口价格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