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之茶 | 白茶界的困惑——散茶好还是饼茶好
福茶之心
茶觉先生,食茶交友。
喜欢白茶的茶友,随着了解、品饮、接触、存放的需求越深,越会回归到一个问题上,那就是到底白茶是散的好还是饼的好?我应该多存放饼茶还是散茶?
首先
无论,散白茶,还是饼砖珠沱白茶等,只是形制形式的不同,不是本质的不同,都是白茶。
散茶:不经杀青,不揉不捻,鲜叶采摘直接进行萎凋,再经过干燥,成茶就可以封存了,茶友们常说,散白茶是白茶最自然的状态,松散、错落有致。
饼茶:在白茶散茶的基础上经蒸汽软化,放入模具压制成型,最后干燥而成。
为什么出现饼等紧压形式?
随着白茶的走俏,销量的增加,产量不断扩大,茶农茶厂的库房压力也越来越大,而饼茶的体积仅是散茶的三分之一,就是减少库存压力及节省存放空间。
另外在运输过程中,散茶易碎,增大了损耗。
再一个就是不同的功能、玩赏的人文需求,比如特定的节日、特定人群的功能订制需求。
更重要的就是追求不同的口感滋味及丰富层次变化和存放为未来的转化。
所以就饼茶的出现无疑是我们广大制茶师傅和爱茶人的共同智慧结晶。
原料与加工方式
白毫银针、特级、一级以上白牡丹(通常称为牡丹王、高级白牡丹或高牡)由于采摘标准高,产量少品质优,以散茶形式存在较多,做成紧压茶就有点可惜了。白毫银针、牡丹王、高牡以散茶存放,品饮时也利于外形鉴赏。
根据福鼎白茶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制作成紧压白茶的原料多数为寿眉、贡眉和二级以下白牡丹,不仅便于长期储存或运输,更利于后期转化、陈化。
紧压白茶依据加工形状又可分为饼茶、沱茶、砖茶、珠茶。
其实一开始白茶的紧压,主要是寿眉,只是为了在那一段时期中,解决交通不便引起的运输损失。寿眉多为饼状压制的方式储藏以及运输。
散茶、尤其寿眉占地方,另外是一些新茶的原有香气容易散掉,紧压茶可以香气保持的时间长一些。就白茶追求“越陈越香”的特点来看,收藏白茶散茶较有利于品质的陈化,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较为理想的效果。
形式与存放
散茶,保留了原生态,口感纯度更高。
饼茶,一般粗枝大叶的贡眉寿眉更适合压成饼,由于在蒸压烘干过程中,使其口感更加醇厚,汤色更加浓,陈放后也更容易转化出糯香、枣香和药香。
白茶散茶更易于转化,但所占空间较大,并且容易断碎掉。饼茶在这个问题上优势就突显出来了,但建议茶友在选择饼茶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紧压松紧适度的,不要选择压的太紧的,因为饼中心较大的黑极影响美观和口感,也不能选择压制太松的,因为稍微存放一二年后,就容易崩开散掉。
年份、口感和香气
新茶的角度来说,散茶相比饼茶滋味清香轻柔,口感鲜爽清甜。
而从老茶的角度说,饼茶又较散茶更具优势,饼茶的口感更加细腻醇厚而热烈。
所以当年的新茶直接压饼,就会有闷熟的青味或水气味,这和普洱刚压制成饼一样的缺点,这需要给它以时间。
而陈化了几年的白茶,茶性基本趋于稳定,茶味也已经醇和,这时候再压制成饼,不仅运输存藏都很方便,口感上也更有层次。
在前期,散茶可能会比饼茶更香,散茶的香更加高扬。
散白茶经过了蒸软压制才成的饼茶,刚刚做好的饼茶香气被消耗了一些。待恢复一段时间,散茶和饼茶的香气各有特点。
散茶的香气会更加清新鲜爽,而饼茶会更加内敛甜美,药香和枣香比散茶更浓郁和强烈。
紧压白茶的优点
白茶的存放与转化也是众多茶友关心的问题,饼茶和散茶,不同的形态到底会不会影响茶叶的转化速度呢?
白茶在后期的存放中,茶叶会自动氧化,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微生物作用的转化,这些转化的因素,主要有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线。
第一,白茶紧压成饼,水分的吸收与蒸发对于紧压的白茶影响度不大,因此,微生物跟香气都能更好的保存下来。
第二,白茶紧压成饼,那样空气中的温度对紧压茶的内部影响不大,茶叶中的微生物能更好的存活下来。
第三,氧气和光线与紧压白茶的接触面积相对缩小了很多,多酚类,酮类与叶绿素的氧化就缓慢了很多,茶质就能更好的保存。
当然,白茶后期的转化,基础还得靠茶叶本身的品质,在茶叶原料本身品质有保障的前提下,再辅以优良的工艺,紧压成饼,才能转化出优质的老白茶。
同一时间生产的白茶,不论等级高低,经蒸压、干燥过的紧压茶,除比散茶卫生外,其滋味远比散茶来得醇厚、甘爽,一些低沸点青涩味物质,也随一定的温度蒸、烘、焙而挥发减少。奠定了紧压茶收藏时品质的初始基础优于散茶。
其次,紧压茶经蒸压以后,茶体较散茶紧实,尽管它的透气性能不如散茶好,但占据的存茶空间小、有利于较小空间的大量储藏,降低藏茶成本。而且紧压茶茶体内部的温、湿度比较稳定、陈化均匀持久、耐储藏。
为什么紧压白茶的颜色更深?
要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白茶的工艺。
白茶的基本制作可分为两步:萎凋与干燥,其不炒不揉的温和工艺,较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本身的形态和内质。
散茶要成为饼茶需要经过汽蒸,将茶叶适度软化,再进行压制,使其紧结成型。
在这个过程中,茶叶要经历一定的温度、压挤成型,茶叶细胞也会受损,茶汁会渗透溢出,从而加深了整个茶饼的颜色(其他茶类制作中的揉捻,也是细胞破损,产生的茶汁会加深茶叶色泽)。
后期转化特点
同样级别的新白茶,饼茶因为工艺原因,颜色会比散茶的颜色更深,看上去要“老”一点。那么后期的转化又如何呢?
初期饼茶更显成熟。饼茶蒸压时经历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还有细胞的破损,其实都会加速茶的变化。可以这么说,饼茶与散茶转化的起跑线就是不一样的,饼茶从压制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变了。
于是我们冲泡年份尚浅的,同等级或者说原料完全相同的散茶和饼茶时会发现,饼茶的干茶、汤色、叶底,颜色都要更深。
香气上,散茶偏清扬,饼茶偏甜熟。味道上,散茶清鲜滑爽的口感存留的较多,饼茶更加柔顺甜和。
如果说散茶是未经风雨的小清新,那饼茶就是由于外部压力而略显早熟,蒸压工艺“督促”了它的成长与前期转化。
长期的存茶转化要选谁
从长远来看,散茶因为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大,转化速度会后来居上。饼茶就算是压制适当,空隙充分,最后速度还是会慢慢被散茶比下去。
白茶存放要密封(不需要抽真空)。因为白茶性子活泼,极易吸附,容易受潮,导致劣变。
如果是喜爱传统形态,偏好清爽感觉的茶友,可以收散茶;如果是想长期、大批量存放,那么省空间的饼茶更佳。
总结
其实白茶不管是散茶还是饼茶,它们的产地、原料、制作工艺都是一样的,可以说是一奶同胞,只是饼茶后来被强硬的压制成型,虽然在刚压制时会稍微改变或增进加速了白茶的转化,又让它们各自具有了新的特点。
散茶的优点是香韵较鲜明,冲泡方便,味道更容易泡出;缺点是占地面积空间较大,存储成本高,而且在运输过程中易碎。
饼茶等紧压茶,因为需要一定时间的陈化,做成饼砖珠沱之后在空间上压缩,优点是占地空间小,易存储和运输,口感也比较浓郁,有利于存放,自然陈化。缺点是味道不容易泡出,需要耐心,慢慢泡,甚至煮饮。当然,这份等待是值得的,对茶的耐心和恭敬心,茶会更好的回报给自己,最明显的就是提升了耐泡度和改善增进了茶汤的醇和甘美。
是散茶好还是紧压的饼茶好?
其实很多茶人还会争议持续下去,但不管是散是饼及其它紧压茶,只要原料好、工艺好、存放好、品质好,就皆是好茶,不必再纠结。
本文转自“普洱茶”图自摄图网等版权归原作者
商务合作约茶微信:744373898(主营福建茶,以乌龙茶、红茶、白茶、绿茶、花茶批发为主,品类覆盖全面。同时提供定制礼品服务。)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
福茶之心
微信|fuchazhixin
茶觉先生,食茶交友
最近想买白茶,有没有茶友教教怎么选购到品质好的?
白茶属于半发酵茶,在我国以福建省福鼎市、白沙镇和建阳市产的为最佳。白茶因其嫩芽含毫,制作时搓揉较少,烘焙以低温为主,使得白茶保留了茶叶的天然香味和营养成分,也更具有保健功效,深受广大茶友的喜爱。
一、接下来就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来给大家分享一下选购白茶时的一些技巧。
观察茶叶颜色好的白茶不论是新茶还是老茶,干茶颜色越油润,越有光泽,其茶叶的品质就越高,自带的清香和口感也就越优越。如果在购买白茶时发现茶叶的色泽暗沉,并且有一定发红发黑的情况,则品质很有可能,会有一定的问题,不适合购买。
之前不懂的时候买过一次茶叶有些发黑的白茶,刚开始觉得没什么可能无伤大雅,但等买回来泡着喝的时候才发现,它的口感根本就没有白茶的特点,虽然有一定的清香,但是并不浓烈,更多的是苦涩感,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品尝的点。
手摸干茶叶选购白茶时,可以通过手来适当的摸一下茶叶,通常好的白茶抓一把干茶,指腹部会有一定的刺痛感,这是因为好的白茶茶叶硬挺,轻搓会有脆感,并且容易折断,清楚茶叶的芽头还会有扎手的感觉,这说明茶叶的含水率达标,品质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方法在我实际购买时屡试不爽,保证了茶叶的质感后,就相当于保证了茶叶的加工方式,那么对茶叶本身的口感和品质也就多了一层保障。
闻一闻茶香通常好的白茶,干茶叶香气就很纯正,泡出来的茶汤有着清幽的香气。还会有毫香花香,荷花香,枣香等香气,如果茶叶中出现其他不同的味道,或者其他杂味,霉味等,那么久不建议购买,要么是茶的品质有问题,要么是茶存储的时间过长导致变质,或者说丧失了原本的品质。
品尝茶汤最重要的一点,自然就是亲口来品尝茶汤,好的白茶茶汤口感香浓甜醇,并且如果是新的白茶,会有鲜爽清甜的味道,如果是成年的老白茶,会有醇厚甘甜的味道,如果茶味过于的淡,或者说明显的粗涩,那么多半这款茶的品质并不高,并不优秀,因此也就不建议购买。
观察泡展的茶叶优质的白茶茶叶泡展后,茶底鲜亮颜色有活力,茶叶比较匀称,大小比较均匀,并且叶脉的走线非常清晰,茶叶也更有韧性,如果是劣质的白茶,它的茶底会颜色发暗,轻微捏一下炮炸或者茶叶会有明显的腐烂感。
以上是我针对白茶挑选时的技巧总结,如果想要挑选到品质优秀的白茶,可以根据以上的技巧仔细的去观察尝试。
二、接下来再推荐几款我所尝试过并且觉得不错的白茶。
蝴蝶牌老树白茶目前在天猫上一罐75g,只需要44元。第一次喝老树白茶的时候,查了一下说用凉水沏茶就行,相当于用来了冷泡会更好,所以我用的是凉水沏茶,茶汤干净,花果香味明显,主要是淡淡的牡丹清香,配合上茶叶的茶香,两种味道非常的契合,我很喜欢。也很经泡,很满意。
再有需要说明一下,买前看到有人评论说茶叶罐上茶整下面茶碎,收到后我全倒出来看过,上下茶是一样的,并没有那种情况,推荐给茶友们。
下关沱茶白月光这款茶它的外形是压缩成茶饼状的,单品是200g,在天猫下关沱茶旗舰店98元,有一点不好,就是他不包邮。
他的茶叶看起来很油润,扩展之后看起来都非常精致,确实如商家宣传的一样,基本上都是一芽一叶的茶叶,原产地是来自于云南。打开包装的时候,光茶饼就可以明显的闻到茶的芳香,花香味很浓,但泡出来闻起来就会简单一些,喝起来味道很足,甜度比较高,个人认为好像有一点点滇红的味道,泡出来的茶汤橙黄明亮,更像是老白茶。通常情况下,连泡六次后汤色会明显变淡,味道也会变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经泡的。
绿雪芽四季白茶这是一款产自福建的福鼎白茶,包装比较简单一些,是背光的塑料袋包装,一袋30g,在天猫上是19块9的价格。
我品尝的话,有老白茶的药香,柔和清甜,味道也非常的自然舒展,仿佛是更多了一份岁月的味道。
人体的味道比较淡一些,但是入口很甜,如果只看干茶叶的话,看起来会比较粗糙,毕竟是一款平价茶,可能加工工艺上并没有那么精细,但原材料确实比较优质,但自于我国的白茶之乡福建,单从这个价格来说,还是非常配得上它的味道的,非常适合作为日常爱喝白茶朋友的口粮茶。
六大茶类|青茶(乌龙茶)
六大茶类之“乌龙茶”
【乌龙茶 】——基本类型与制作方法
乌龙茶(青茶)是基本茶类之一,属“半发酵茶”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台湾。中国乌龙茶有:①闽北乌龙②闽南乌龙③广东乌龙④台湾乌龙。
乌龙茶-基本类型
1.闽北乌龙茶
最著名的有产自武夷山的武夷岩茶中的四大名丛:白鸡冠、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此外,还有肉桂、水仙等。
2.闽南乌龙茶
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这类茶的产地以福建安溪为中心,以茶树品种命名,如:铁观音、黄金桂、佛手、毛蟹、本山等产于这一带。
3.广东乌龙
主要产于广东潮州地区。最著名的凤凰单丛、凤凰水仙。
4.台湾乌龙
这类茶的产区分布在台湾台北、新竹、南投等县,品种较多,有:发酵程度最轻:文山包种和南港包种;发酵程度中度偏轻:冻顶乌龙和金萱乌龙;发酵程度最重的:白毫乌龙。
乌龙茶--品质特征
乌龙茶品质特点:色泽青褐,汤色黄亮,滋味醇厚,具有浓郁的花香,叶底边缘呈红褐色中间部分呈淡绿色,形成特有的“绿叶红镶边”。
乌龙茶--制作工艺
基本制作工艺为: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包揉一干燥。做青:在滚筒式摇青机中进行,目的是使叶子边缘互相摩擦,使叶组织破裂,促进茶多酚氧化,形成乌龙茶特有的绿叶红镶边,同时蒸发水分,加速内含物生化变化,提高茶香。干燥的目的:是终止酶促氧化,散失水分,散发青草气,提高和发展香气。
福建的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话工夫,咸丰无意问茉莉
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袁枚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或稍后亦注1786)《随园食单》、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徐珂《清稗类钞》;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国茶的代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刘超然、郑丰稔在《崇安县新志》(1940年)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然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之特种,唐时崇安本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然则此茶之出于武夷,已无疑义。……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曾经给予 “武夷茶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制茶技术不断革新,创造了驰名中外的名茶,历次输出外销。誉满全球,为提高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的高度评价。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有唐至民国古茶园、宋遇林亭窑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园、明大红袍名丛、清庞公吃茶处、明至民国古茶厂、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当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继承历代品茶艺术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其程序:恭请上座 焚香净气 丝竹和鸣 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重洗仙颜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 三龙护鼎 鉴赏三色 喜闻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领悟岩韵 自斟慢饮 敬献茶点 欣赏茶歌 游龙戏水 尽杯谢茶。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蔡镇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韵》中赞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古人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性,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
“志寄茶韵,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吴小猛的《给老父》诗文中写道:“一垄垄茶园爬上山坡/爬上额头/绿色的弥漫/把日子染得金黄金黄……嫩芽上的白毫/什么时候/悄然爬上双鬓/爬满你的头”老茶师的辛劳和执着,都真实地溶入了茶叶,而当人们品饮时领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长坑乡工作的龚伏龙题的“观音茗韵醉人香,陆羽当年惜未先,茶叶文化大手笔,乌龙云岭谱新篇。”把茶、茶文化、茶乡事业连在一起。
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 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甚至一个地名,长坑,也有赋联,“长滋雨露茶园绿,坑作砚池墨宝香”(长坑陈文信题)倾注了茶乡人对茶和文化的钟爱与抱负。在溪源茶厂的品茶室有一副对联“八表无垠腾峻马,溪山尽处问清源”,上联嵌入“八马”商标,下联嵌入“溪源”厂名,可见品牌文化建设正在成为新的亮点。
介绍下福建的名茶?
天山绿茶
天山绿茶是福建省的历史名茶,为闽东烘青绿茶的极品。品质特优,尤其是里、中、外天山所产的绿茶品质更佳,称之“正天山绿茶”。
据《宁德县志》记载,天山绿茶曾经历一段变革演化过程。宋代生产团茶、饼茶,也生产乳茶、龙团茶。到了元、明代生产“茶饼”,供作礼品和祭祀品。公元1781年前后,天山所产的芽茶已被列为贡品。明、清以后,以生产炒青条形茶为主。几经变革,到了1979年,才改制为烘青型绿茶,成为高档花茶的优质原料。历史上,天山绿茶花色品种丰富多彩,而今,除少数花色品种失传外,大多数传统花色品种,如天山雀舌、凤眉、明前、清明等均得到恢复,并创制了新的品种,如清水绿、天山毛峰、天山银毫、四季春、毛尖等。这些绿茶以锋苗挺秀、香高、味浓、色翠、耐泡五大特点赢得了荣誉。从1979年恢复生产以来,曾多次在地、省及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获奖,名列前茅。天山银毫茉莉花茶在全国内销花茶评比会上,名列第一。1982年、1986年二次被评为全国名茶,商业部授于全国名茶荣誉证书。
天山位于东海之滨,天山主峰——屏南天湖山,屹立在福建省屏南、宁德、古田三县交界的屏南黛溪乡。除天湖山外,还有天峰山、仙峰山、大坪山等山脉,是天山绿茶的原产地。这里山峰险峻,海拔1300米左右,林木参天,云海翻滚,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9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湿润,多为结构疏松的砂质壤土。茶树多生长在岩间和山坡上,树壮芽肥,是适制天山绿茶的理想原料。难怪诗人赞道:“深山奇石嵯峨立,峡谷悬崖味茶香”。
天山绿茶采用的原料因花色品种不同而异。如雀舌和凤眉等传统珍品,选用叶质肥厚、持嫩性强的天山菜茶品种的芽叶为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制500克干茶约需3万个左右芽叶。新创制的名茶如清水绿等,则选取大、中叶种的芽叶为原料,采摘标准以一芽二叶初展为主,制500克干茶需7000个左右芽叶。
天山绿茶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主要设备有连续滚筒电热恒温杀青机,40型或45型揉捻机,自动百叶烘干机等。加工工艺有凉青、杀青、揉捻、烘干(毛火和足火)四道工序。杀青掌握“高温、控热、少量、短时”的方法。筒温240~260℃,电热控制,前高后低。起锅摊凉散热后再行揉捻。揉捻时采用“小机、适量、轻压、短揉”的技术措施,达到条索紧结、色泽翠绿、香味清鲜的目的。40型揉捻机投叶量7.5~10公斤,45型揉捻机投叶量10~12.5公斤。转速55转C分。烘干毛火掌握“薄摊、高温、快烘”的原则。足火掌握低温慢烘,达到干度内外均匀一致,香高而鲜爽的目的。毛火烘温115℃左右,含水量15~20%。足火烘湿90~95℃,含水量6%左右。
天山绿茶具有“三绿”特色,即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且外形条索嫩匀、锋苗挺秀、茸毫显露,香似珠兰花香,芬芳鲜爽,滋味浓厚回甘,犹如新鲜橄榄,汤色清澈明亮,经泡耐饮,冲泡3~4次,茶味犹存。饮之幽香四溢,齿颊留芳,令人心旷神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