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代茶叶主要产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代茶叶主要产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茶在唐朝是怎么传播的?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谢谢邀请。
说到茶,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文人雅士。在高中课本中,兰亭集序里有这样一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是用来形容喝酒作诗的,但也是风雅之事。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在南方士族也比较流行。
上为法门寺出土的唐代茶具
到了唐代的时候,中国的茶饮文化逐渐成熟,不仅表现制茶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茶道文化的形成,以及各色的茶具之外,还逐渐影响到东亚其他国家,比如题目中提到的日本。这些都是唐代茶饮文化成熟的标志,那么在唐代,茶是如何传播的?
- 文人雅士对茶的宣扬作用。文人雅士对于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唐中期以后,如李白等人创作的一系列关于茶叶的诗歌,其中《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是比较有名的茶文化的诗歌。除此之外,陆羽所著的《茶经》,不仅记录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更是记录了茶道原理,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而陆羽则是中国茶道文化的奠基人。
- 佛教的盛行对茶也起到了传播的作用。唐代的时候,佛教盛行,大兴寺院,并且统治者给寺院提供了大量的茶叶。佛教僧人经常会坐禅,并且有着“过午不食”的斋戒,他们则通过喝茶来进行修行,有文献记载如“从华严寺向西上坂,行七里许,到王子寺吃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记载,由此可见,茶叶已经融入到寺院僧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唐代茶文化不仅在国内盛行,并且影响到东亚其他国家,如当时的新罗、日本。最初,茶叶是作为一种植物或药物记录在《唐本草》《本草拾遗》等医术之中的,并且,这些医术被新罗引进,又进一步传入日本。到了唐开元年间,佛教盛行,此时的饮茶文化也逐步成熟,鉴真东渡日本将唐的茶叶文化、煮茶艺术等传播到日本。除此之外,正如上面提到的,唐代的文人雅士对于唐朝茶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这些文人雅士创作的关于茶的诗词歌赋,受到了日本、朝鲜等地人民的喜爱,曾一度被模仿,这对于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在日本奈良时期关于茶文化的记录还是相对较少的,但是到了后期,茶文化逐渐在日本历史中产生了影响,如日本高僧建寺庙时,也会在寺庙中种植茶树。并且,在日本,茶叶一直是比较奢侈的东西。
总的来讲,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茶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并且逐渐影响到周边地区。
历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唐代的时候,饮茶已经颇为盛行,不仅贵族们喜爱啜饮,民间的饮茶之风也开始大为流行。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茶这种文化载体也被世人所接受。
到了唐朝中后期,茶叶产区已经遍布四川、陕西、湖北、云南等14个省区,几乎达到了我国近代茶区的分布局面,这也是侧面印证了很多人说唐朝是我国茶叶史上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代除了“南青北白”,还有别的窑口吗?
唐代的南青北白只是一个大致的格局,代表窑口分别是浙东越窑和河北邢窑,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窑口,或模仿名窑产品,或生产地方特色陶瓷。
单就“南青北白”来说,也不是单靠越窑和邢窑就能各自撑起半壁江山的,在南方以生产青瓷著名的除了越窑还有婺州窑、瓯窑、洪州窑、岳州窑等等。在北方以生产白瓷著称的除了邢窑还有定窑、巩县窑、密县窑等等。当然,生产青瓷、白瓷的窑口绝不限于以上这几个。在古代交通不是很方便的情况下,作为生活日用品的陶瓷,大部分都是地方窑口烧造的,只有一些著名窑口的精品瓷器,才会作为贸易或贡物走出一隅,扬名天下。
此外再列举几个有特色的窑口如以黄釉著称的寿州窑,以花釉著称的鲁山窑,四川的邛窑,以釉下彩绘和贸易瓷著称的长沙窑等等。了解这些名窑,也只是管窥唐代窑业的冰山一角而已。
说了那么多,不如赏图😝
越窑
瓯窑
婺州窑
洪州窑
岳州窑
那必须有。古时候的垄断才没有那么严重嘞!有个蜡黄蜡黄的窑口,叫寿州窑。瓷器一溜水的黄。可能是不太显茶汤色泽,所以都是做的碗。可能是专做实用器吧。
“南青北白”是古陶瓷界常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邢窑白瓷的大量烧造,形成了与南方越窑青瓷分庭抗礼的瓷业格局,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一南一北,故有“南青北白”之称。而大致在同一时期,地处南北之间的寿州窑(今属安徽省淮南市)主烧黄釉瓷器,其中的精品釉面光润,色黄如蜡,闻名天下。
寿州窑酱黄釉折沿大碗 安徽博物院藏 口径36.6厘米,是目前已发现的唐代寿州窑形制最大
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
寿州窑黄釉碗 安徽博物院藏
这段记载列举了当时各著名窑场所生产的茶碗,这些瓷碗的主要差别在于釉色不同:越窑、岳州窑为青釉瓷,邢窑为白釉瓷,寿州窑是黄釉瓷,洪州窑是褐釉瓷。又因釉色的不同,引起茶色的差异。这是出自唐代文献记载,因此对于研究唐代瓷业格局意义颇高,由此也可看出,唐代寿州窑黄釉瓷是紧随“南青北白”之后的第三类瓷釉品种。
寿州窑黄釉玉璧形足碗 淮南市博物馆藏
唐邢窑
唐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以浙江为代表的越窑瓷器和以河北为代表的邢窑瓷器两大窑系,一般称之为“南青北白”。越窑青瓷胎质细腻,釉质均匀,混厚滋润,如冰类玉。
唐越窑
邢窑白瓷,胎质洁白细致,具有“白如雪”的美称。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窑类玉类冰,邢窑类银类雪”,看来说的非常准确。那么除了越窑和邢窑还有其他窑吗?答案是肯定的,有。
唐鲁山窑
除了我们常说的:“南青北白”,唐代还有很多窑口烧造瓷器,如安微淮南寿州窑、箫县的白土窑、曲阳窑、河南的密县窑、郏县窑、鲁山窑、湖南长沙窑等等,还有绞胎瓷器。
唐长沙窑
唐代除了代表南青的越窑,代表北白的邢窑,其实还有很多别的窑口。
北方定窑,长沙窑,安微寿洲窑,陕西耀州窑,山西浑源窑,河南巩县窑,四川邛窑,河南鲁山花釉,江西洪洲窑。
南青北白指的白瓷出现后,南方以青瓷烧造为主,北方多生产白瓷的瓷器分布特点。青瓷的代表是越窑,白瓷的代表则是邢窑。由于当时的烧造技术和釉色温度的控制等原因,此时的青瓷颜色偏酱色或者黄绿色,和真正的青绿色还有不少差距,白瓷的釉色也有发黄的情况,到了宋代青白瓷则更为美观。
虽然青瓷、白瓷是生产和销售的大宗,但是并不是没有其他釉色的瓷器——唐代有不少黑釉瓷器。比如北方的巩县窑,既生产白瓷,也烧造黑釉瓷器和三彩器,陕西铜川窑、山东淄博窑也出产黑釉瓷。就连 “如银似雪”的邢窑,在唐代除了生产质量很高的白瓷,也生产大量的黑釉瓷。根据邢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一些学者认为,唐代黑釉瓷主要有碗、杯、钵、盆、罐、瓶等生活用器,双系罐、水盂、丸、多孔器、桃形器等器型比较特殊的器型也有不少。釉色有漆黑和酱黑,积釉和流釉的现象则说明此时的瓷器制作仍有待提高。
唐代除了烧制瓷器,还有烧制了大量陶器,最典型的就是唐代的三彩器。所谓的唐三器实际上并非瓷器,而是釉陶。唐三彩一般是随葬品,现代产品则百无禁忌,以前在邮票上出现的胡人骑骆驼俑是比较典型的器物。唐三彩表面一般有黄、白、绿三色的釉,既可以有壶、罐、瓶的日用器皿,也有数量丰富,各式各样的俑。动物俑中常见马、骆驼;人物俑有文武官、奏乐俑、舞伎俑、仕女俑和许多胡人俑。此外,人牵马,骑骆驼的组合俑也是常见的三彩俑。
非单一色釉的瓷器在唐代也已经出现,山西交城窑除了生产黑釉瓷、黄釉瓷。还烧制 “黑釉花瓷”,黑色的釉面上有月白、白等颜色,这样的花瓷拍鼓和罐在博物馆中可以见到。
因此,虽然唐代以青瓷和白瓷为主,不过黑釉瓷、黄釉瓷和“花瓷”也有烧造,一个窑口可以同时生产几种釉色的瓷器,南青北白只是一个总括的瓷器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
杨敬好 《论邢窑的黑釉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代茶叶主要产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代茶叶主要产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