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krh集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krh集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自成只是在山海关打了一次败仗,李自成为什么从此一溃千里?
建议你看一下小说:明末边疆一小兵,作者:老白牛。
虽然是小说,但是对明末清军和起义军有着独特深入的描写,很多东西都引用历史事实,如:流寇的组织方式,战斗方式,生存方式等,比较严谨且非常好看的小说。
明末李自成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不是他们的军队有多强,事实上,李自成经常打败仗,几次差点被活捉,很多次攻城都是靠内应,所以明末李自成能成功不是他有多强,而是明末的政治已经让所有老百姓绝望,所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农民加入起义军,明末最精锐的部队就在边关(所为的辽东铁骑),即便是边关精锐看见清军都只能闭门不战,绕着走,只能靠大炮和火铳对峙,正面对决从洪承畴把明朝最后的精锐打光后就不存在了。
李自成太生具有农民的局限性,在他看来,他把明朝都搞定了,边关清军不过一撮小喽啰,这是非常肯定的,从他亲摔十万大军赴边关和对吴三桂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完全不把清军放眼里,还妄图一次性解决辽东吴三桂和清军问题,说明李自成对辽东清军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还敢在野外与其对决,结果全军覆没。说实话,李自成若是很了解清军战斗力,相信也不会把吴三桂推向清国,如此,大顺与清国来一次小型的对决让高层知道危机感后说不定再次团结起来,保持警惕,改革流寇作风,说不好还能拖十几年。
我找一下原因:第一天时不利,大明王朝被李自成灭掉正是因为天灾叠加苛税导致民不聊生而揭竿起义的结果!中原此时并无扺御入侵的能力; 第二地利不存在,李自成是“流寇”进京,并无自己的根据地!刚进北京尚立足未稳就与清军决战。 第三人合不利,一路靠打土豪分田地来吸引流民壮大队伍,乌合之众羸了尚能报团,输则作鸟兽散!更要命的是打土豪与明朝地主统治阶级势同水火,必然招致地主阶级与清朝勾联反扑,吴三桂即是例证!
1639年李自成被洪承畴在潼关大战打的剩18个人逃进商洛山中。一年后后洪承畴军团出关在松锦之战被八旗军打爆洪本人被俘虏。没两年李自成再次崛起,但明朝最后的精锐洪承畴军已经被清军歼灭在东北,再无力剿灭李自成了,1644年进了北京城明朝灭亡。战斗力上看李自成<洪承畴<清军。都说清军入关是捡便宜,其实捡便宜的是李自成,如果不是皇太极把洪承畴军团歼灭,李自成估计还待在山里躲着。等到1644年,清军和李自成在一片石遭遇战,李自成战斗力不行的问题立马暴露了。一战溃败丢了天下。
解释起来有些复杂,举个例子吧。三国演义中,曹操赤壁惨败汉中兵败后依旧可以对抗孙刘联盟。而刘备集团被东吴偷袭以后,失荆州,火烧猇亭,经过这次损兵折将,可以说从此一蹶不振,后来虽然有六出祁山等等,基本上也是于事无补。为什么会这样,实力使之然也!实力雄厚可以经得起多次失败,惨重的损失和挫折。而实力弱小的往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一次就可以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说了这么多,李自成的农民军听起来数十万,声势浩大气吞山河,但是实际上的战斗力不敢恭维,胜利则云集声威大震,败了则一哄而散。此前已经发生过类似情况,有一次李自成兵败,只带着十八骑兵逃进深山,当然了不到一年以后他又东山再起。而吴三桂根本没有给他机会,一路上穷追猛打,让他毫无喘息机会,一片石大败后,吴三桂带领本部人马引八旗兵一路上穷追不舍,农民军战斗力极差,娘子关天险几乎没有起任何作用,之后到了潼关,做梦都想不到的是,李自成不吸取教训,竟然在潼关城下与八旗兵野战,结果可想而知,大明朝九边精锐都不是八旗兵对手,此战农民军损失惨重,导致想死守潼关都兵力不足了(八旗兵领一支部队绕道一千里从北部杀过来),只能放弃潼关,放弃潼关意味着李自成彻底没有了根据地,八旗兵并没有停止,一直追击直至大顺军全军覆没,最后李自成一人在九宫山遭到了意外。
总的来说,不管是大明朝还是大顺农民军,他们对待满洲八旗兵这个强大的对手由始至终战术上毫无办法,战略上毫无章法。处处被动,处处挨打,直至灭亡。满洲八旗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至,而大明和大顺直到最后都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krh集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krh集团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