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地名的来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地名的来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云浮为什么叫云浮?
说到云浮的名字的来历,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新唐书·地理志》这本文献里记载到,在当时的唐武德四年(621年)的时候设置了一个勤州,在勤州之下又设置了富林和铜陵两个县,然后在天宝元年(742年)的时候为了响应但是的政策,于是将全国的各个州的名字统一改成郡,于是但是的勤州就被改成了云浮郡,这也就是现在云浮的名字的最开始的来历了。
现在云浮县的前身是东安县,当时的东安县因为建制的比较晚,也是建立不少的名字变更和改革,分别在明万历三年(1575年),民国元年(1912年),做了一些地理上的调整,随后开始慢慢的演变成现在的云浮,在1950年的时候,国家对云浮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东南部的河连乡划归成为新兴县然后把西山特别区划归阳春县等一系列的操作,最后在1958年的时候又做了些调整,在这两次调整之后,整个云浮县的面积就比1950年的时候少了一半左右。
“云浮”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唐朝。《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勤州,天宝元年(742年),勤州改称为云浮郡,这是“云浮”地名的由来。因境内有云雾四时不散的云浮山而得名。
1914年因县境有云雾山,置云浮县。1992年设市(县级)。云浮,又名石城,为广东省地级市,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南岸,西面与广西交界。毗邻珠三角,属于五线城市。
地处北回归线南面,介于北纬22°22′~23°19′,东经111°03′~112°31′之间。依傍西江,东接珠江三角洲,是连接广东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枢纽。东与肇庆市、江门市、佛山市交界,南与阳江市、茂名市相邻,西与广西梧州接壤,北临西江,与肇庆市的封开县、德庆县隔江相望。陆路距广州140公里,水路距香港170海里。云浮市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于1994年从肇庆市分设出来。现辖云城区、云安区、新兴县、郁南县,代管罗定市。全市总面积7785平方公里,2016年末户籍人口301万人。现下辖云城区、云安区、郁南县、新兴县,代管罗定市。云浮市建成区面积50平方千米,城区人口30万人。户籍人口286.12万(2011年末) 。全市总面积777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60.5%,丘陵面积占30.7%,是广东省典型的山区市。
云浮市盛产大理石(云石),主要是加工大理石。[1] 素有“石材王国”,“硫都”和“石都”之称;此外还有“沙糖桔之乡”的称誉。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在工业方面,云浮素有“中国石都”、“东方硫都”、“中国不锈钢餐厨具制品之乡”的美誉,是中国石材基地中心、全国最大的硫化工生产基地、广东省最大的不锈钢餐厨具生产基地,农业方面,拥有罗定稻米、郁南无核黄皮、新兴凉果等知名农产品,罗定、郁南是“中国肉桂之乡”,新兴是“中国果品加工之乡”、郁南是“中国无核黄皮之乡”,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是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现代农业企业。健康养生旅游产业方面,新兴县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郁南县连滩镇西坝兰寨村、罗定市苹塘镇稻田景观分别被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
云浮是一座后发优势明显的城市。一是交通区位优势。云浮是广东的“大西关”,是珠三角通往西南腹地及东盟各国的桥头堡。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常年可通行3000吨级海轮;高速公路方面,广梧高速、云岑高速、罗阳高速、江罗高速相继建成通车,汕湛高速、怀阳高速、罗信高速正在加快推进,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南广高铁40分钟可到达广州;空港方面,正与佛山联合谋划推进建设珠三角新干线机场。云浮已全面融入了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经济圈。
“云浮”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唐朝。《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勤州,天宝元年(742年),勤州改称为云浮郡,这是“云浮”地名的由来。因境内有云雾四时不散的云浮山而得名。
1914年因县境有云雾山,置云浮县。1992年设市(县级)。云浮,又名石城,为广东省地级市,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南岸,西面与广西交界。毗邻珠三角,属于五线城市。管辖新兴县、郁南县和代管罗定市。
提问者出力吹:“大宝元年742年就有云浮”。民国以前叫东安县,因与某地的“东安”地名重名。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东安县改为云浮县。为什么叫云浮,因为云浮有云雾大山,云雾大山长期有“云”浮起来。所以叫“云浮”。肇庆市市县镇市政道路升级改造不建设中间隔离绿化带。云浮市喜欢打肿脸充胖子:云浮市城南路、城中路、兴云西路2007年升级改造建设超宽中间隔离绿化带。并且,带坏了下面的县镇也建设中间隔离绿化带。如下图。有朝一日,云浮市合并肇庆市,云浮市市县镇要向肇庆市市县镇看齐:云浮市市县镇要全部拆除街道中间的隔离绿化带。特别是到了镇级,街道中间的隔离绿化带阻碍两边的房屋开不成商店而关门闭户。如下图:
中华民族的“中华”一词从哪儿来?
“中华”一词,各种解释,基本大同小异。比如,“中”因汉人发源于中原地带,那么试问“中原”的中又是什么意思?再如:因古人自称“华夏”,试问,?华夏的“华”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人用“华”,而不是别的什么字。所以,百度出的答案,并没有追根溯源,并没有解释出“中华”的出处。下面就与大家切磋一下,仅供朋友茶余消遣:
近几年黄河流域考古发现远古人遗物,木制,很像现代“华表”,酷似古篆字“中”。考古分析,这大概是先人制造的早期仪器,用来测量日影与建筑的关系,以确定建筑的位置。进而得出居住在日光长照的地方就很舒适,温暖。于是,就把这种仪器就做“中”。古人通过“中”的发明,解决了正确的居住地点,从此,人不在居住冰冷的洞穴和不安全的树上。那么,这里的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准确、正确、合适的意思。
若这样解释还有什么佐证吗?有,而且很说明问题。在发掘“中”这个仪器的黄河流域,河南、山东等地,人们的日常语言交流中,“中”这个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普遍是“独语句”。例如,今天晚饭吃地瓜粥可以吗?答曰:中(发音zhong第三声)。再如:你看我这样做对不对?答曰:中。这里的“中”就是正确,准确,合适的意思。
因此:中华的“中”,起源于远古汉人制造的一种仪器。最初的本意是“正确,合适,可以,不偏不倚,准确”的意思。
至于“华”的使用要比“中”晚一段时间。出处,是由“中”演化过来的。天安门前,有两座华表,为什么叫华表呢?这与“中”是有联系的。“中”是一个笔直的木柱,出了可以用来确定位置,聪明的古人又发现可以用来根据日影的长短来计时,日影最长的时候是早晨,晚上,最短的时候就是中午。还可以用来确定东西南北。这时候,古人开始在仪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完美,在正确的基础上追求精湛。古人对植物的开的花,有不同的认识,草本植物的花,称之为“花”,木本植物开的花,称之为“华”,“华”开在坚强有力的树木上,且比“花”高出很多,就觉得“华”要比“花”美出许多。于是,古人就用树木开出的花装点“中”这种仪器。先是插在上面,后来使用石刀把“华”的模样刻在上面。这样,“中”也就演绎成“华”了。把“华”竖立在房前,可以计时;竖立在十字路口,在“华”的顶部镶嵌出云纹图样的东西,类似“箭头”可以做为路标;再后来,人们可以在“华”这种器物上刻字,给首领,大王提出正确的意见;再后来逐渐演绎成宫廷门前的‘’柬柱‘’类似现在的“意见箱”;晚期的封建社会干脆用来证明皇权,国家的威武,威严……。华表上刻有花朵一样的图形,镶嵌云纹,这都是对远古“中”或“华”的继承。而顶部蹲着“吼”,传说是龙的儿子,是用来提醒皇帝不要沉迷后宫,不要迷恋外面的山青水色,要勤于政务,想着民事。这也是对“中”或“华”有纳谏功能的继承。
两千年前的儒家文化也是与“中”有关系,最明显的就是“中庸思想”。中医的诞生也是缘于“中”,即阴阳调和,不偏不倚,人体阴阳气才能达到“中”。再比如,签契约时的“中保人”也是由“中”演绎而来。例子很多,很多……
总之,“中”“华”,“华表”都是一种器物。这就是“中华”一词的原始出处。所表的大意,就是正确,完美的意思。
汉人发明“中”之后,自然把自己的种族也起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叫“中人”或“华人”,意思是告诉其他种族,我们这些人是做事最讲正确,而且是最求完美的人。渐渐的就把自己居住的地带称之为“中原”,也就是“中人”居住的区域。渐渐的就领悟出天圆地方,我为中。等等。并把“中”表达在语言中,保留至今。
古人没有国家概念,只有天下概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国家‘’在古时是“天下”两字。中国一词古时并不是国家的名称,而是“中人的领域”,直至民国才有国家概念,称之“中华民国”。而孙中山的中华,概念很狭隘,大一统观念不是明显的。直至新中国成立,取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里的中华才是大一统观念,包括56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的一员……
以上,纯属自己观点,仅供参考。
“中华”一词,源远流长,寓意颇深。
《辞海》诠释:我国者时多就黄河流域建都,因称其曰中华。中者,言居四方之中;华者言具有文化之民族,服章之华美也。其后,疆域日广,凡其所属,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后来,中华逐渐成为我国的称号。
《现代汉语词典》说: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经过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华”也就借指“中国”了。
追溯起来,它是公元300年前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华”里的“中”侧重地理与自然(亦即“天”),寓意天下之中;“中华”里的“华”侧重民族与人(亦即“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
因此,“中华”是一个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伟大实体,寓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美好心愿。在悠悠的历史中,“中华”历经不断发展,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今天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传承着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地名的来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地名的来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