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茗家真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茗家真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颜鲁公和欧阳询的书法有什么异同点?
颜真卿,史称“颜如公”,其创作的楷书称为“颜体”。欧阳询,史称“率更令”,其创作的楷书称为“欧体”。其一,用笔上的不同,颜真卿以篆草笔意入楷,行笔雄健有力,起笔逆锋大多取圆势,收笔多回锋。而欧阳询则以汉隶和北碑笔意入楷,方笔为主,落笔迅捷,行笔稳健,精气内敛。其二,点画线条不同,颜真卿点画讲究呼应,横画细,竖画粗,钩法多为“鸟嘴状”,转笔常用提笔法,呈内方外圆,捺笔有“蚕头燕尾”之态。欧阳询点画之间求变化,横竖画方笔为主,撇捺画方圆并用,笔势灵活多变,钩画取隶之法,转折方中带圆,稳健饱满。
其三,结体不同,颜体端庄大方,舒展开张,疏密有致,竖多相向,字体多呈长方形。欧体结体严谨,平中见奇,点画之间,极尽变化,既法度森严,又栩栩如生。
颜真卿和欧阳询的书法有什么异同?他们的风格一个是筋书,一个是骨书。什么是筋书?什么是骨书?今天就来给大家谈一谈筋骨书。
筋,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肌肉。古人常常用筋强骨健来形容健壮的人。肌肉越多,力量越强。肌肉和肥膘,我们现在的人很容易就能区别出来。肥膘是松弛乏力的赘肉。骨少肥肉多,在书法上谓之墨猪。骨强筋多,谓之筋书。一些书法家们把颜真卿书法说成了’肥‘’。这是把肌肉看成了肥肉。实为不知书。
骨,需要有肌肉附着,不能是骨瘦如柴。颜体字是雄强,欧体字是劲秀。所谓的‘肥不露膘,瘦不露骨’。是欧颜书法的区别。骨力不是怒张。字如其人,如的是平常的常态。不要一拿起笔来,就把纸当敌人似的,恶狠狠的把笔当武器去戳。所以人们把欧颜的书法,用来初学者入门学习,就是为了使学习者建立正确的筋骨认识。
欧阳询(附图一)和颜真卿(附图二)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唐代289年(公元618一907年)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中的昌盛时期,主要体现在正、草书上。在楷书方面,经历魏晋六朝的不断演变,法度已十分成熟,体势也定型完备,气骨刚健、平正端庄的唐楷问鼎华夏。在草书(狂草、行草)上形成了浪漫的时代格调,在严师法度中融入了书家的真性情,即兴而作,随性书就,完全没有字字独立、四平八稳的章草书风。在这一时代孕育诞生了众多标禀史册的书法名家,而欧阳询、颜真卿就是这一时代的杰出的代表。
颜真卿和欧阳询在书法上的相同之处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同属“北派”。欧阳询、褚遂良同为北派(虞世南为南派代表),自不必多述。颜鲁公因其楷书融汇了南北之长而归于“北派”,融书卷气、篆籀气和金石气于一身;二是均师法于“二王”。二人均属羲献一脉。黄庭坚评价:“皆合右军父子笔法”;三是都以正书和行草书见长;四是均开山立宗自创一“体”,史称“欧体”、“颜体”。
然而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将欧体与颜体放在一起,只要稍有书法基础的人一眼就能分出谁欧谁颜来。因为他们各自的特点太鲜明了。
先看欧体:其骨力刚健,笔法精到,结构森严,以干净清秀为主,融圆滑(虞世南书体)、流动(褚遂良书体)、瘦硬(薛稷书体)等于一身,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被尊为天下第一楷书。欧阳询的贡献主要在于对楷书结构的整理,以《欧阳询36法》,摆脱了初唐以前正书中不稳定的字形和无规律的变化。虽以险取胜,呈逆反之势,但严谨有余,舒展不足(如《化度寺碑》)。乾隆皇帝有“妙于取势,绰有余妍”之评价。当然,这也是欧体的重要特点:方圆兼融,善用隶法。既中锋运笔得其骨力,又侧锋取妍求其精神。点画的起笔、收笔、转折、撇捺、钩趯之处常常露锋而现棱角,尽显沉着竣利、清丽明快之书风。
颜真卿在书法上的重要特点是以“屋漏痕”,呈篆籀之气。主要贡献在“碑帖融合”上。他将帖法融入碑意得其“厚”,将书卷气融入金石气得其“朴”,将清丽之风融入雄浑之体得其“真”,将一拓直下融入侧锋翻转得其“趣”。弃方用圆,篆籀绞转,肥厚含筋,浑然一体,完全不因多肉而乏力。尤其在结体上,笔画尽量外拓,在字形中间留出空白,把笔画安排在四周,且极力向外扩张成“腰鼓状”的弧形,左右对称,平稳端正,质扑厚重,以拙见巧,外密而中疏,没有丝毫的狭窄压抑,充满着极度的张力。
我是书法爱好者。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如下:
颜鲁公和欧阳询均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一是颜鲁公。颜鲁公就是颜真卿,他可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书法大师。开创了雄劲的书风,将书法自清瘦变为雄强,开辟盛唐书法新气象,其楷法宽博,行草书遒劲,对今人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地位,对笔法、结构和布局及墨法,有很多的突破和创新。
1.笔法。加强用笔提按,加大字的宽度,感觉把字凸出纸面,浮雕感强。
2.布局。字无论大小都开阔,洋溢雄壮气势,全篇布局充实。
3.墨法。墨法上华润,苍劲润饱兼有,行草书间有渴笔,质朴气概表现出来。
4.结构。左紧右缩,字形微侧,庄严浑厚,富有内在张力。
二是欧阳询。欧阳询不仅是书法家还是书法理论家。其练字八法至今为止都在学习。所撰《用笔论》《三十六法》等等都是其学书经验总结,系统归纳了用笔、结体、章法的技巧。可谓难得的遗产。
1.欧阳询楷书为佳,笔力险劲钰润,意态俊逸,结字中宫收敛,外画伸展,结体严谨,字势偏长,《九成宫》《皇甫诞碑》等等堪称书法瑰宝。
2.风格浑厚平稳,气韵生动有趣。
3.笔力刚劲,点画工妙,不可移易。
4.用笔方圆兼备,中宫紧密。四方得体,堪称千年来楷书中登峰造极之作。
本人初学欧楷,临摹之余,也了解一下书法理论知识,下面对欧楷和颜楷的区别说一下我的理解。
欧阳询是初唐四杰之一,其最有名的作品有九成宫,化度寺等。受魏晋影响,其书法带有北碑味道。特点是险峻挺拔,结体严谨,方正冷俊,字形瘦长,以露锋为主。中宫收紧,横竖粗细变化不大,险绝有又保持平衡。我们现在的印刷体就是以欧楷为原型。同时代人里,欧阳询是把北碑和南帖结合最好的书法家。因此,他的字即有王羲之的灵动,又有魏碑的苍劲。对欧字最准确的评价是“铁画银钩”,笔画非常有力。结字方面,还可以看到魏碑的痕迹。 如“乎”的竖勾、“也”的竖弯钩,仍具有隶书笔意,且笔画细而有力,方笔、露锋较多,“日”字相对的两竖取背式。下面是九成宫:
视频加载中...颜真卿生活在中唐,也就是盛唐时期,,受社会风气影响,他的书风雍容宽博,尤其是中晚期作品,如勤礼碑。他的字雄浑宽厚,气势磅礴,用笔藏头护尾,以藏锋为主,布白上较为精密,间距较小。用笔以外拓为主,故显得肥大。颜体明显横细竖粗,字形偏方甚至稍扁。结体不像欧体那般中宫收紧,而是宽大散宕,有古拙趣味。 唐楷发展到这时,以臻完备。而颜真卿突破王羲之的笔法,写出了一些很有创造力的字。 明显看得出,颜真卿的字,尤其是竖画比欧阳询的粗,且较多使用圆笔和藏锋,仰钩内掖,“日”字两竖向式,平捺也向下弯,整体给人比较圆润的感觉。下面是颜勤礼碑:
有人说柳公权楷书妙绝古今,行草水平如何呢?
柳公权以楷体著名,世称“柳体"。他的行草水平相比他的楷体,略显得不是很有名气,但他的行草水平也是很高的,让我们拿他的行草作品《蒙诏帖》(见下图)来欣赏点评。
柳公权的行草《蒙诏帖》,释文是: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从这幅作品来看,用墨特点是,浓淡轻重,自然相发。
从字的气势上,超迈雄健。
从字形来欣赏,或大或小,或宽或窄,长短不一,但跌宕有姿。
这幅行草作品的风格是:豪放俊逸,神气清健,充分地体现了柳公权的风韵和骨力!
以上是鹏誉轩笔庄(淘宝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书友批评指正为感!
柳公权才情都用到楷书上去了,行草实不及楷。其实能有楷书传世就非常不错了,不必五体皆能。我猜王羲之必定能写篆、隶,不见传世只怕是他没兴趣写篆、隶而已。米芾也是独沽一味,行书打天下!
柳公权29岁考中进士,开始做官,给太子当老师。那时候唐朝已经过了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也就是好日子已经过完了,后面皇帝上任如走马灯,最短的唐敬宗李湛只干了三年,18岁就死了。柳公权搞书法长寿,活了88岁,七朝元老。
柳公权是文官,天天围着皇帝转,跟笔墨打交道,书法当然是一流的。他又很钻研,遍观唐代前辈们的法书,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的长处,溶汇贯通,树立了自家风格“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之称,影响延续到现在。
得书道真传,加之环境好,学问深,眼界高,柳氏的行草书自然不会差,只是世人尊其楷书,而掩其行草。但书史记载有《十六日帖》、《伏审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深得晋人风神气韵,都是镇馆级之作,其中《蒙诏帖》声名最隆,内容是一封信,告诉对方自己年老体衰,能力有限,虽然有个闲官职位,可也不能为别人办什么大事,还请谅解自己的难处吧。
此帖书法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笔墨酣畅,磅礴痛快,意象恢宏,有一种吞吐大荒的气派。因是私人书信,不需要端着装逼,可以放开来写,情感得以真挚流露。真正好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所以后人打分很高,评为传世十大行书之列。
印度是如何吞并锡金的?
印度能够吞并锡金,主要原因在于,锡金从来不曾是一个独立国家。
锡金,目前面积7096平方公里,人口 607688人,曾经是南亚最小的国家,现在是印度的一个邦。
锡金的位置十分重要,北有中国西藏,东有不丹,西有尼泊尔,难免则是印度连接东北部的狭窄通道西里古里走廊。西里古里走廊只有20公里宽,锡金加入印度,对加强东北部的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锡金,原来叫哲孟雄。在清朝,哲孟雄是西藏的藩属国,而西藏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一部分,所以,锡金实际上也是清朝的藩属国。尤其是乾隆朝的廓尔喀之战后,廓尔喀尼泊尔作为喜马拉雅最强国向清朝称臣,锡金毫无疑问也是清朝的势力范围之一。这一切,要感谢廓尔喀之战的清军主将福康安和1万入藏作战的清军。
廓尔喀之战发生在1788年,在这之前的1757年,英国早已开始了对印度的征服。康熙皇帝在尼布楚之战中见识到了俄军火器的犀利,而乾隆也在廓尔喀之战和缅甸之战中见识到了更犀利的火器,但自诩千古一帝的这两位皇帝,一起选择了闭关锁国和掩耳盗铃。这就注定了清军在喜马拉雅山的军威国威,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
1849年,英国终于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同时以印度为跳板,开始了对喜马拉雅三国、中国西藏、缅甸等地的征服。1861年锡金成为英国保护国,1890年中英条约规定锡金脱离中国。当时清朝是个四面漏风的大筛子,唯一的鹰派左宗棠已经在中法媾和时被气死。慈禧和李鸿章奉行虽远必陪的外交政策,锡金这样的小地方,自然拱手送上,免费!
锡金虽小,可是独立却比印度早。1918年,英国殖民者把政权交还给塔希·纳姆伽尔国王。从此锡金就成了相对独立的小王国。就在几乎同时,英国殖民者主持的西拉姆会议,在藏南地区划出了麦克马洪线,北洋政府除了口头上反对法律上不承认,毫无办法。这一点北洋政府和印度国大党是一样的,国大党正在印度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国人表示很无语。
1947年,印度终于独立,独立之后的印度,继承了英属印度大部分的遗产,除了东西两个巴基斯坦,连历史上从来没有统治过的陌生的东北部也划入印度。这让印度野心爆棚,1949年6月初,印度以派兵进驻锡金,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1950年12月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从此锡金成为印度的保护国。
锡金的主体民族是尼泊尔族和锡金族,主要信仰是佛教。这一点和印度绝大多数地区是格格不入的。但是,锡金政教分离,喇嘛和国王被印度的国大党各个击破,以至于锡金人几乎没有抵抗就接受了印度的统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锡金越来越倾向独立出去建立新国家,实现完全自治,这一点引起了印度的注意。1968年8月,甘托克发生反印示威,要求废除印锡条约,锡金随后大乱。1973年4月,早已准备好的印军开进锡金,这个弹丸之地很快被全面控制。印度人制定了宪法,让锡金议会表决,全票通过;印度人派驻首席行政官为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全票通过。毕竟,对于锡金的上层阶级来说,保命要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茗家真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茗家真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