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就是关于跟着叶叔走中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跟着叶叔走中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看过乡村放映的露天电影吗?同时,看过哪些记忆深刻的乡村露天电影?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这样的电影 。
那个时候全村的人都跑去看,也没有路灯啥的 ,都是打着手电去的。
我还记得那天晚上看的片子是《楚留香》,已经太多太多年了啊,让我对楚留香这个名字念念不忘了很多年。
另外的很早的电影记忆就是学校组织的看电影的活动 ,我记得看过的有《离开雷锋的日子》,当时还要写作文的,不是光看了就结束了 。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陈尊群 。
我看过乡村放映的露天电影,那是小时候最开心的事。
只要看到打麦场上搭起了银幕,就知道晚上有电影 ,心里就会像要过年一样 。时刻看天上有没有云彩,心里想:千万别下雨啊!
巴不得马上就天黑,到了下傍晚,就早早搬上凳子占地方。最佳位置是银幕前10步左右的地方 ,近了要仰头,远了看不清。
为此,每次都要上演“诸侯争霸” ,胜者,洋洋得意坐下,败者只好把凳子挪到稍远的己的封地 ,可怜那最弱的只好去银幕的背面看。
终于到了晚上,打麦场上人山人海,放映员小顾不紧不慢的摆弄着发电机、放映机 。随着一阵轰鸣声 ,场上的电灯亮了,小顾用他那地方普通话说:“社员同志们,现在开始放映 ”。
照例是先放《新闻简报》 ,当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 ,会见那个大鼻子的美国人“一棵松”(尼克松)时,我们会高呼“毛主席万岁 ”!
《新闻简报》放完后,接着就放正片。有时候 ,停下不放了,小顾说:“今天跑片,片子没到” 。
大家只好等 ,大人们吸烟闲聊,孩子们欢起来,窜来窜去 ,疯累了,就在地上睡着了。
迷迷糊糊中,听到“片子来了” ,又睁开眼,尽管是不知看了多少遍片子,像《白毛女》 、《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 、《英雄儿女》,台词都能背出来了 ,仍然看得热血沸腾。
只要说出小时候经常追着电影放映员各村的跑,大家肯定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人了,做为一个70后对乡村的露天电影一点也不陌生 ,因为乡村的露天电影几乎贯穿了整个童年的记忆 。晚上黑灯瞎火的各村去追着电影看,确实也发生了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有天晚上去隔壁村看《神秘的大佛》
说句老实话那时候看电影根本还看不懂,所以到现在也只记得《神秘的大佛》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蒙面人飞来飞去。记得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是在隔壁村 ,村子就在山边,放映场地有很多大青石,我坐在大青石上面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
等我醒过来的时候放映场地已经一个人都没有了。当时吓的我我就滔滔大哭 ,因为离家有点远,而且黑灯瞎火的也找不到路回家,好在后来姐姐到家发现我没跟着回 ,又跑过来找我,所以这件事情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感觉最无聊但是却永远也忘记不了的电影是《卷席桶》
说起《卷席桶》相信记得的人肯定不多,因为小孩子根本就看不懂这样的电影,也实在没有兴趣看 ,没良心的放映员就是怕看电影的人都跑了,所以很多时候放映的第一个电影题目就是《卷席桶》,不过只要第一部放映的是这电影的话 ,后面放映的肯定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所以大家就得耐心等着 。
每当这时候我们一大班小屁孩就骂骂咧咧,往放映员方向丟石头 ,看到银幕上总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就一肚子火。好不容易熬到放完,看到下一部电影八一那两字金光闪闪,立马精神也来了 ,不吵了也不骂了,就算是有人说话立马就有人制止,全部安静的看着电影。
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实在是太多了 ,直到现在还记得很多,比如说《少林寺》、《地道战》、《自古英雄出少年》 、《上甘岭》、《渡江侦查记》、《天仙配》、《白蛇传》等等。不过现在想起来好像那时候的电影确实也不多,就是那么几部翻来覆去的反复放,但是大家也兴致勃勃的反反复复的追着看 ,应该说喜欢看电影的这件事胜过看电影吧 。(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灯花物语,此题我来一答。我小时候,就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八十年代初 ,经常看乡村露天电影。《喜盈门》、《地道战》、《月亮湾的笑声》 、《黑三角》、《七品芝麻官》、《少林寺》等影片,我至今记忆犹深 。
那时候,乡村的文化生活是很贫瘠的 ,缺书少报,没有电视,除了收听广播外 ,看露天电影便成为奢华的视听盛宴。
每次放电影,村里一般会用大喇叭广而告之。到了傍晚,公社里的电影放映员 ,就会支上雪白的 、长方形的、镶着一圈黑边的影布,并架好放映机 。这时候,心急的孩子们,就忙着搬着板凳去抢占观看的好位置。夜色笼罩乡村时 ,丢下饭碗的大人孩子陆续就座,一时间人声鼎沸,暄闹异常。电影一旦开始放映了 ,人们的注意力便集中到了荧幕上,瞬间便鸦雀无声了 。天上的星星静悄悄的,地上的人们静悄悄的 ,只有荧幕上的人们在说话。
我那时不喜欢和别人抢座位,就到影布的后方去看,这样除看到的字是反的 ,别的倒也没什么。荧幕前黑压压一片人,荧幕后,往往就一个孤独的我 。我很享受这种寂静和孤独。不过 ,有时候,影布是架在一面墙上的,我就没有了机会去享受我的孤独,只好和大家挤在一处欣赏影片。
放完一卷胶片后 ,放映员便忙着换下一卷。此时,观众席上便会有些许的躁动,打呵欠的 ,评论刚才看过的情节或者人物的,埋怨放映员动作慢的,呵斥孩子的 ,各种声音都有 。这个过程也就几分钟时间,几分钟后,观众席上便重新恢复了平静。也有特殊的情况 ,等待的时间比较长,那就是遇到“跑片 ”的时候。所谓的“跑片”,就是有两个村庄、甚至三个村庄同时放映同一部影片 ,这个村庄演完了一卷胶片,下一卷胶片在别的村庄正在上演,或者是在从别的村庄来的路上 。这个时候等待的时间就较长了,等待半个小时也是正常的。等待归等待 ,不满归不满,但一般没有人会离开。
自己的村庄不是每天都放电影的,甚至一个月也不一定放上一场 。所以 ,一旦听到外村有放电影的消息,人们便会早早吃罢晚饭,三五结伴 ,多数是步行,也有骑自行车的,兴奋地奔向目的地。有的人喜欢恶作剧 ,故作正经地告诉大家:今天某某村放电影呢,放的是战斗故事片《战斗英雄白跑路》。聪明的人听了一笑置之,忠厚的人便信以为真了 ,就成了“英雄白跑路” 。
除了公社(80年代初期改称乡政府了)安排放的电影,村里谁家有红 、白事了,也常有人凑份子,请人放电影。红事的话 ,多数会放《喜盈门》,这部影片批评了不孝顺老人、妯娌不和睦的现象,有教育意义。有时也放《李天保娶亲》 ,是一步戏曲片 。白事的话,合适的影片不好找,聪明的放映者便说放映《李天保吊孝》吧。其实放的还是《李天保娶亲》 ,只不过里面有吊孝的情节。
到后来,时兴个体户了,有的村庄便有了专门的电影院。说是电影院 ,其实还是露天的,一个大院子,也没有座位 ,进院子看电影要买票 。到底是条件太简陋了,这样的电影院寿命都不长。我记得最后一次在村里的电影院看电影,看的是《少林寺》。当时这部功夫片风靡全国,人们对它十分痴迷 。我买了票 ,进影院时,验票员却不能验票了,人太多了 ,我被周围的、后面的人拥挤着进了影院,根本没机会把票给验票员。影院四周的墙头上 、树木上,都爬满了人。要是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 ,估计警察都要干预了 。
没有电影可看的时候,往往就到乡政府、工商所等公家单位去看电视,为了方便大家观看 ,电视是放在院子里的,所以也是露天的。那时看到的电视剧,印象比较深的有《霍元甲》、《陈真》、《白眉大侠》等 ,还有动画片《蓝精灵》。
再到后来,电视逐渐普及了,走进了各家各户,露天电影 、露天电视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几年 ,县里的文化大篷车送电影下乡,也是露天的,去看的人很少。在文化生活异常丰富的今天 ,露天电影风光不再了。
早些年露天电影还较流行,那时候小朋友一听说有露天电影就会十分兴奋早早的就拿着小板凳,兜里装着些瓜子之类的小吃 ,去占位等待,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那时在兵团,农场 ,学校也常常会放些露天电影来改善业余生活,那时候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能看场电影无疑是种享受。随着时代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这样的露天电影越来越少了,数码技术代替了放映机坐在家里就能分享。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样的露天电影还是必不可少的,是改善文化生活的一个途径。这次在密云古北口村就赶上村里的老放映员在为大家播放一部老电影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去分享这一久违的露天电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跟着叶叔走中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 ,希望介绍关于跟着叶叔走中国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